都曾经使用手持终端上网跟网友对话
对名人而言,其媒体属性大于社交属性;对草根而言,其社交属性大于媒体属性;对企业而言,其渠道属性大于平台属性;对机构而言,其媒体属性大于渠道属性。
但有一些特例,比如说人群化的,规模化的,群体化的机构需求,它是属于管道结构的,是平台属性的。更重要的是,作为微博运营方,微博本身的平台属性才是最核心的属性——微博拥有者无须考虑它的任何属性,他们只需要把它做成平台,任何人都能在此获益。名人也好,草根也好,企业也好,机构也好,都只是这个平台上的获益者。
关于微博的各种属性,我们尝试做出如下划分(见图8-1)。
图8-1 微博的四大属性
社交,现实关系链的虚拟迁徙
微博的社交属性一定是基于“人”,并且会作用于“人际”的。微博之所以被大家定义为“人媒体”,也正是看到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广播”环境已经诞生。以前的手机通讯模式是一对一的,只有逢年过节时候的短信,才可能产生一对多,而微博来临之后,它突然之间完成了“个体广播”的使命,而且可以形成“多对多”、“群对群”的对接。
大家都知道,社交就是交朋友的意思,其本质是“发生关系”。社交一词理解起来特别简单——交朋友。但是从“发生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交”就变得不那么简单了。
我们在评价多数社会人物和社会事件的时候,总会用“关系”一词来对其加以定位:
比如我们常说:这事跟我有关系吗?这事跟我没关系吗?这事跟我毫无关系。这事跟我关系不大。这事跟我关系大了。在讨论某个人的时候,我们也还是经常性用“关系”来定位自我的。比如:这人跟我有关系吗?这哥们儿跟我无关。这家伙关我什么事?这伙计跟我关系大了。
微博,就是关系。而微博的怪异就在于,它很轻巧地将各路网友的“现实关系链”进行了巧妙的“虚拟迁徙”,“虚拟社交”和“现实社交”已经形成了比重上的颠倒。
如果你特地约朋友出去谈事、聊天、聚餐的时候,都曾经使用手持终端上网跟网友对话,那你就应该明白“虚拟社交”和“现实社交”的颠倒。在强大的虚拟社交面前,现实社交开始变得脆弱。传统的社会行为学理论已经解释不了这个微博时代。大家都需要重新思考这个趋势所带来的各方面的巨大变化。
相反,现实关系链延伸到网络上之后,网络已经成为肉身的真实外延。现实关系链的虚拟迁徙,将会进一步缩短世界的距离——微博是直的。机器智能将进一步催化人们走向更便捷的生活状态,就如因为堵车而兴起了电子商务一样,网络生活的现实比重将进一步由此而加大。
以前我们经常听到“六度空间”理论,说你只要通过六个人就可以找到任何你想要找到的人,而微博显然已经改变了这些,它目前的趋势好像只需要通过三个人,“三度空间”正在形成。
而且,依我看,如果某天,移动通讯商如果真的在自己的“移动平台”上构建微博,那么,将来的社交一定只是“二度空间”,因为,移动平台,比如移动公司、联通公司,他们拥有一个最强大的社交数据库——手机号码。这个威力一旦实现,那么在“移动微博”上,我只要发出“交换号码请求”,那么理论上我就可以和这个平台上的数亿人当中的任何一个“发生关系”。
这个可怕而巨大的商机,不知谁能预先看到并快速实现它。
在社交属性下面,我们大致会在微博上找到以下几种“基于人际”的网络行为。
社交
社交,指社会上人与人的交际往来,是人们运用一定的工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以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活动。是绝大部分草根网友侧身微博的第一诉求,也是我对各路微博草根网友的首要建议。
我建议:每一个草根网友都要重视微博的社交价值,并且一定要以实名的方式去找到你的“有缘人”。因为,以我的经验来看,学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社交是人类改变命运的阶梯。我认为学习和社交,是人类公共活动的左脚和右脚,学习的作用是决定你将会因此结识什么样的人,社交的作用是决定你将和什么样的人一起运用你所学的知识来做事。
当今时代,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显得更加重要。因为我们只有不断地与各类人员进行交往和信息沟通,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拓展视野,发展事业。
社交的本质是发生关系,你结识有缘的女人,就有可能成为夫妻关系;你结识有缘的商人,就有可能发生事业关系;你结识有缘的学者,就有可能发生文化关系。社交建构关系,关系决定未来。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人生的第一次重大社交大多是通过学校来进行的,并以此为将来的个人前途打下人际基础,而后是踏入社会,通过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来发生社交,并由此建构自己的命运关系。俗语说,环境决定命运,那么从本质上说,“环境”这个词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人,即环境。
你看大多数有点社会基础但基础又不是特别牢固的人,为什么总喜欢去各种大学报名参加EMBA班,他们是去学习吗?当然,学习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人际诉求,但本质里的愿望,还是去“发生关系”。我的好友@廖羽翎有一个帖子写的特别好玩,虽说她的帖子是个玩笑,但其中的微妙倒是值得玩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