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1-09-11 21:35 浏览次数:次 作者:admin
网络舆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出路跟现实社会一样,网络社会中虽存在着攻击、欺骗等不道德和犯罪行为,也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助人和利他行为。小到主动调和网上论坛的气氛、提供助人信息,大到打击网络犯罪、拯救他人生命等,不仅强化了广大网民对网络的信任和依赖度,也影响到网民自身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和网络道德环境的改善。所以网络亲社会行为不仅有助于形成和维护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还能减少和抨击网络中侵犯、欺诈等反社会行为()提出“亲社会”到如今网络遍行的“网络亲社会行为”,国内外学者们对其各方面进行了研究。
国内对网络亲社会行为研究起步较晚,台湾南华大学的郑君良较早研究了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可能性。在郑君良的研究基础上,学者们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对网络亲社会行为的表现类型及特点进行了归纳。安晓璐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完善,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寻求帮助和支持的新渠道。王小璐、风笑天认为,网络虽然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网络环境也有利于青少年利他行为的唤起。
彭庆红、樊富珉(2005)重点讨论了网络利他行为的德育机制与价值,认为从网络利他行为的内在机制来看,利他行为本身就是一个道德过程。郑丹丹、凌智勇(2005)提出网络利他行为在数字化、电子化等技术的影响下呈现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独特性质。卢晓红(也认为,网络环境为网络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特殊条件,因此人们在网络环境下会比在现实情形下更多地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有关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实证研究相当少见,以宋凤宁等对高中生移情水平与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为代表。宋凤宁等的研究重点考察网络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将研究视点聚焦于青少年的移情与网络亲社会行为,旨在从实证的角度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认为,道德认知发展水平越高,道德情感和意向越积极,个体就更容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马晓辉、雷雳进一步研究发现,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较积极,性别、年级、网龄、网络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向均对各类型网络亲社会行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网络亲社会行为诱因的探讨较多,可以划分为个体因素、环境因素与行为对象因素。其中个体因素包括个人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以及道德认知与移情水平(Carlo et al,2002,2003;马晓辉、雷雳,;行为对象因素包括行为对象的亲疏程度、求助明确度、行为态度等。本书借鉴以往研究探讨,通过大量调查,实证研究哪些因素导致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以使大学生有正确的网络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