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产品的年销售额达四五千万元
下面好好总结一下黄飞红麻辣花生营销的各个环节,很值得我们学习。
(1)在线下品牌早已有了一些基础、实力,口碑还不错。黄飞红这个品牌很早就有了,其母公司欣和是做调味品出身的。黄飞红麻辣花生很早就开始销售了,而且还不错。
(2)定位。花生本来是休闲食品,现在逐渐被运用到菜肴里。如今黄飞红似乎又将花生定位回了“休闲食品”的路线。再看其包装,显得比一般“花生”要高档,而且根本不像花生该有的风格,俨然就是“薯片”!包装上的文案很专业,不是一般营销专家能写出来的,时尚、亲切。再看它的价格定位,跟薯片几乎一模一样,不便宜,也不贵。再看它的消费者人群——白领,这些人也是买薯片的人,这卖的不是花生,是薯片。
(3)营销渠道。其实这个产品在社会化媒体中的营销现在还没有正式做起来,但可以看出官方已经搞了不少小嵌入式软文。但是,对于互联网人群来说,你根本不用问哪里有卖的,所有网络销售涉及的地方,都可以买到黄飞红麻辣花生。渠道的竞争也刚刚开始。
通过研究了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我越来越感觉到黄飞红的营销很有趣。让我想起了另外两个案例。
瓜子:后来这些类似“恰恰”之类的瓜子做起来,离不开一个营销手段——刮奖。刮奖这个新的营销形式也带动了当时的营销风潮。
手机:最早手机是在一些小店铺里卖的,后来有它把人引进了商场。有一位兄弟说当年他们做了8万元的电视广告加报销打车费,第二天商城柜台就被挤爆,两个人卖出了一年的利润。这也引爆了后来通信产品进商场的浪潮。
而这次的黄飞红,走了完整的网络销售渠道,利用社会化媒体,与当时最新潮的营销应用很像。
我不禁想问:如果当初的酒鬼花生也这么做营销,是不是可以一样走红?
媒体在发展,新媒体替换旧媒体,一轮轮的媒体革命,一轮轮的消费革命,每一次都有相似之处。
因为目前只看到现象没有太多深入的资料,数据也不全,无法深入分析黄飞红的营销。但职业感觉告诉我:这个完整的全套营销方案,整理总结出来,可以应用到现在很多要进网络销售的传统企业中。期待有人报料更多的信息和资料出来。
对于营销,我只是一个外行的旁观者。期待可以有更多人一起分析这个案例,讨论如今传统企业该如何进入互联网销售。让我们拭目以待。
5.4.3分析文章3——黄飞红为什么红
前言:前一篇@白鸦的文章发布后,引来记者的采访。下一篇继续是@白鸦的文章。
一款花生产品突然在办公室中流行起来,出品方竟然是一家烟台的传统调味品公司!这家公司的成功之道便是紧跟潮流。
朱伟发现,一种叫作黄飞红的麻辣花生竟然成了办公室的流行食物,身边的同事不断有人向他推荐这款产品,不少人还参与了花生的团购。朱伟在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工作,是业内知名的用户体验设计师,他有一个更为出名的网络ID叫“白鸦”。
很快,白鸦也成了黄飞红麻辣花生的拥趸者,不过出于职业的敏感,他更感兴趣的是黄飞红麻辣花生为什么会这么红?这个研究用户体验的专业人士先搜索了这款花生的相关信息,然后去淘宝、1号店、京东等网站仔细研究了销售数据和相关用户评价。9月30日上午,白鸦在自己人气很旺的博客上贴出了一篇研究黄飞红麻辣花生的文章,并在当天晚上和圈内朋友在杭州的一家咖啡馆组织了专题分析会。他的判断是:“从包装、定位到网络营销,黄飞红麻辣花生的背后一定有高人在做策划。”
在山东烟台,王长江在办公室的计算机中看到了这篇博客。“白鸦分析得很有道理,不过并不完全准确。”王长江是负责黄飞红麻辣花生的市场部经理,黄飞红麻辣花生所有的市场策划都出自他所在的黄飞红事业部。“从产品的诞生到现在,很多创意都是事业部的同事们策划出来的,基本没有借助外脑。”黄飞红事业部总监姜文博说。
黄飞红事业部是烟台欣和味达美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欣和)在5年前成立的新事业部。这家公司由一位叫孙德善的烟台人于1992年创办,主营业务是酱油和豆瓣酱,现在已经是山东省调味品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欣和之前都是一家传统而略显保守的企业——公司创始人兼任总经理,并拥有几乎全部的控股权;公司经营的业务只有调味品,不涉足别的行业;虽然其在烟台和济南分别有5家工厂和3家工厂,但位于烟台开发区的公司总部依然是租来的办公室。18年来,这家公司一直在调味品领域稳健发展,从未想到要创立一个全国性的休闲食品品牌。
据姜文博提供的数据显示,这款产品的年销售额达四五千万元,今年预计会超过1亿元。在成立黄飞红事业部之前,他是公司调味辣酱的产品负责人。
从1998年开始,公司总经理孙德善就开始做就地取材的产品,在考虑扩张产品线时,想先增加辣味相关的产品。黄飞红的名字就诞生在那时。欣和从事酿味业,谷物是主要的原料,例如黄豆、小麦、脱皮花生等,它们外观都是黄色的,所以叫“黄”。而辣椒是红色,“黄飞红”的寓意是给传统产品带来一抹红色而显得神采飞扬。
这个品牌当时推出了辣酱和花生两类产品,在初期市场开拓并不顺利,后来花生产品比辣酱卖得更好,“黄飞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