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才能透彻地评判企业持续经营(12)
在对企业持续经营进行具体判定时,我们遵循财务质地、经营质量和治理效能三个步骤进行抽丝剥茧似的解剖,这个分析过程构成了持续经营不确定分析程序,见图2-4。
图2-4企业持续经营不确定分析程序图
2.1.2企业持续经营的组织作用
企业持续经营的演化过程,既受到内部驱动因子的自组织过程的影响,也免除不了外部环境的组织作用。自组织过程是第一位的,组织过程是第二位的,组织过程通过自组织发生作用。持续经营作为企业系统自组织和组织共同作用的产物,在探讨其演化规律时,我们不仅应注意内部因素协调作用的重要性,还应重视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范徵,2002)。整体宏观环境又主要通过产业发生作用,“诸如宏观经济条件和政府政策之类的外部因素,不是独立的,而是通过产业结构来影响竞争”(波特,1997),这样我们就形成了图25所示的企业持续经营分析综合框架。事实上,研究企业持续经营必须跳出企业的迷宫,从更高的产业层次着手,“跳出迷宫看迷宫”,我们才能透彻地评判企业持续经营(12)。
图2-5企业持续经营分析综合框架
外部宏观环境对企业持续经营的影响是双面的。短期看,市场竞争的加剧、生存环境的恶化可能使得企业财务恶化、经营困顿,导致持续经营出现不确定,那些自生能力差的企业甚至可能因此而陷入破产;长期看,如果企业能够勇敢面对、积极应对,采取种种措施改善经营管理,只要能够挺过危机,企业持续经营就会得到提升,“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没有经历过危机与挫折,一个企业又怎能从平凡走向优秀、走向卓越?此外,市场竞争的加剧、生存环境的恶化也会对治理效能产生良性的影响,甚至成为股权分散化条件下对经理层实施有效激励和约束的外部机制(杨瑞龙、周业安,1998)。如果扩展公司治理的概念,市场竞争就可以被看作一种对企业非常重要的外部治理工具 (OECD,1999)。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中,有效的公司治理可以通过企业的生存竞争内生演进(林毅夫,1997)。
大量经验证据也证实了市场竞争对企业绩效的积极作用。英国经济学家Martin & Parker(1997)对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效益的研究发现,在竞争比较充分的市场上,私有化后效益改善明显,而在垄断市场上,私有化后企业平均效益没有显著提高。澳大利亚经济学教授Tittenbrun(1996)通过对85篇关于产权与经济效益主题的文献综述也发现,企业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程度有关。
在我国,许继集团的“雄起”就是一个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典型。正是电气装备市场上的激烈竞争才触发了许继集团从事制度创新,建立绩效工资制度、比例淘汰制度、人才引进制度(13),极大地改善了公司治理质量。当然,能否将危机转换为机遇关键还在于企业自身公司治理的质量。一旦危机来临,一个人员懒散、高层经理热衷于个人享受、控股股东忙着掠夺他人财富的企业十之八九是要陷入持续经营困境的。外部竞争加剧只是许继集团取得成功的一个外在诱因,其之所以能够取得优良业绩,关键还在于它有一个很好的企业家领导下的高层管理团队(14)。此外,公司治理不善还可能使得恶化的经营环境成为控股股东(经理层)滥用控制权损害企业持续经营的“烟幕弹”(段亚林,2001)。
从企业发展轨迹看,持续竞争优势呈现一种连续的系统。例如,产业突变引发的“创造性破坏”(熊彼特,1999)将重新确认或定义原有的竞争优势,原有竞争优势可能成为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基本条件,也可能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障碍或制约因素;原来的竞争劣势则可能成为竞争优势(蒋学伟,2002)。对此,企业将不得不进行调整,重新构建能够保持竞争优势的战略资源。这样,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就呈现出动态的特征。同样,持续经营不仅是企业存在的一种状态,也是企业经营过程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长期来看,持续经营表现为一种连续的系统。在某一既定的治理效能水平和产业下,随着经营质量的改善,持续经营不确定逐渐降低,最终达到一个较低水平。随着产业环境变迁导致治理效能的变换、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又开始新一轮的持续经营态势。如图26所示,通过公司治理、产业的调整和经营质量的变化,企业从当前的持续经营态势Ⅰ转移到持续经营态势Ⅱ。
图2-6企业持续经营连续系统
2.2企业持续经营三因素模型的细致分析
2.2.1财务质地——企业持续经营的直接动因
从大量财务失败的公司看,支付压力与支付能力相脱节是财务危机的表象(仝玲,2002)。支付压力包括来自到期债务的偿还压力和新增投资项目资金供应不足的压力。前者可以通过借新债还旧债、债务重组等方式解决,但必然会增加企业的筹资成本和财务风险甚至危及生存;后者则可能使企业丧失良好的发展机会,承担巨额机会成本。企业支付压力与支付能力相脱节具体表现为:时间上的脱节(如资金支付过于集中)、支付方式脱节(如公司盈利虽好但现金短缺)、支付金额脱节。当企业支付能力小于支付压力并呈现持续状态时,企业就出现影响